瀚蓝积极探索“环卫收运+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模式,实现废弃物的投放、收运、回收、处置等环节的高效协同运转,其中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打造了覆盖全域、高效闭环的农膜回收处理体系,为破解农田“白色污染”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绿色方案”。
农膜回收利用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农膜具有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促进微生物活动等作用,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但随着农膜使用量与年限的增加,残留在耕地土壤中的农膜持续累积,对作物生长、土壤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农膜的回收利用对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要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膜回收行动,以标准地膜应用、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强化农膜回收利用示范县建设,健全回收网络体系,加快可降解农膜应用示范,着力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
《淄博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强调要提升农业源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做好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处置、农膜回收贮运体系等工作,并按照每1-5万亩覆膜区域建设1处农膜回收点(站)的标准,采取分区包片的方式,建立完善农膜回收体系。
“环卫+回收”两网融合模式
破解农膜回收难题
在淄博市沂源县,瀚蓝提供专业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服务,业务涵盖城乡生活垃圾收运、道路管护、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服务人口近60万人。在环卫服务的基础上,瀚蓝创新打造“环卫+回收”两网融合模式,充分利用已有环卫资源,构建覆盖全域、高效闭环的农膜回收处理体系,解决回收点分散、处理成本高、监管难度大、回收利用率低等农膜回收难题,推动农膜从“垃圾”到“资源”的蜕变,助力实现废弃农膜的减量化、资源化目标。
瀚蓝在沂源县全域400余个行政村设立临时回收点(村级),并将全县11个乡镇的生活垃圾中转站用作固定回收点(镇级),形成覆盖广+多层级的农膜回收网络。创新实施“双岗制”,保洁员在日常环卫作业中同步进行农膜收集作业,将分散在村级的废旧农膜集中运至镇级点;垃圾清运车在完成生活垃圾清运任务的同时转运农膜至对应处置点。该体系节省了大量的新建站点成本,且无需额外配置专职的回收人员与车辆。同时,依托瀚蓝智慧环卫平台,实现作业实时监控、精细管理与智能调度,不仅能优化清运路线,提升清运收集效率,还能确保农膜回收全过程透明化、可追溯化,保障回收体系的规范、稳定、高效运行。
农膜资源化利用
化“白色污染”为新资源
按照不同用途分类,农膜可分为地膜、棚膜、反光膜、除草膜、渗水膜等,其中,反光膜、棚膜等农膜具有高可再生性的特点,是资源化的 “优质原料”。瀚蓝通过专业分拣和压缩后,将其送至合规的再生资源企业,经“破碎-清洗-熔融-造粒”等工艺制成再生颗粒,这些颗粒可用于生产新的农膜产品,从而实现废弃农膜的高效循环利用。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调研组一行于日前到瀚蓝运营的沂源县鲁村镇废旧农膜回收站点进行调研考察,并表示:“两网融合”模式不仅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回收成效,还能实现农膜的资源化利用,有效破解了农膜回收难题,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未来,瀚蓝将大力推广“环卫+回收”两网融合模式,强化回收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废弃农膜的回收效率与能效,同时积极探索再生资源产业链,逐步将更多品类的废弃物纳入回收业务范畴,为“无废城市”、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企业力量。